没有救赎——《默读》后的自我痛苦鞭挞

       利用过年睡觉前和赖床时间、等公交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P大广受赞誉的《默读》,结局还是喜大普奔的天降正义,坏人绳之以法,配角好人嚼着伤痛勉力活下去,主角好人开启幸福番外篇。

       整篇文的行文流畅,案件走得现实典型,最大的剧情线索衔接,或者说文学创作最大的着笔点,或者说这篇文最吸引人也是最赶客的是罪犯、被害者家属、变成罪犯的受害者家属畸形扭曲的心理。从初代纯粹罪犯周家到最终的纯粹受害者曲桐她妈(想来想去居然找不到纯粹受害者,只有着笔不多的配角能担当吧),内心的变异,从被害者到施害者的转变令人毛骨悚然。

       不过这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为了HE充斥着天降正义也无可厚非,那代表着人们内心最深处渴望的神秘原力,千百年前是包青天,《默读》里是“调查组”。文中也没有阐述烂成一个马蜂窝的燕城怎么会天降这么一批公正廉洁,队伍中没有污点的“调查人员”,试想盘踞众多企业家的燕城(一、二线没跑)所密布的关系网就止于燕城,上面没人了?除非……天有异数,成年人大家都懂得。

       世间最可怕的是人心,不是他人的心,是自己的心。

       我曾经很想去着心理咨询师看看,但是这些本来也是普通人的咨询师他们除了用学到的理论套路来缓解你的痛苦,又能做什么呢?我最喜欢《古剑奇谭》里的一句台词是:“人生在世,痛苦远远多于欢乐。”欢乐、开解只是一针麻醉剂,却无法根除滋生于骨髓源源不断发育繁殖的悲伤。幸福的人一针可以麻醉许久,久到一生;可怜的人麻醉效力连那一针下去时候的轻微疼痛也难以获得。

       许多人对我说,我这样的人的痛苦来源于生活过得太顺,出生在正常的家庭里,读书成绩一路无忧,上了985好专业又保了个研,所以有人建议我去参加一些折磨肉体与精神的活动,抛开安逸的环境去放飞自我。

       我一直都在想如何反驳这个观点,过得平顺成了精神障碍的原罪,这本身是否合理呢?很多“不平顺”的人都认为“平顺”是天降的恩赐,那是因为这些人不愿意相信别人背后付出的努力,或者是不愿意相信努力会有收获。我的生活走到今天,除了出身和相貌又有什么是摆脱过自己控制的呢?我成绩好难道不是因为花心思去读书吗,保研不是殚精竭虑地和同学竞争排名吗,不用面试就获得的工作难道不是因为我“下嫁”吗。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哪怕是我的父母要求我做的,如果我不愿意,谁能逼迫我吗,那么现在的格局除了自己我又能怨谁。

       在自愿的情况下,为什么我还会生出那么多痛苦和悲伤,总想去找到线团的起点啊。据说我小时候很聪慧,8个月就开始学说话,不到周岁已经能在摇床上背诗戏耍大人。直到现在我也还记得一些很小时候断格的画面,我曾经不知道为什么它们会剩下在我的脑海里,一点点地回忆总结,大概可以归纳为:那是我最没有安全感最恐惧地时刻。

       我妈非常反感有段时间被媒体妖魔化的一个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所有的父母大概都是,他们觉得给了子女吃穿,让他们受教育步上人生正轨,为什么孩子要恨他们。

       因为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源头。

       有句话叫“记吃不记打”,那是施舍者一厢情愿的认为,痛和恨不需要记忆,它会铭刻在一个人的骨髓里。我解释不清为什么忘记高中同学姓名的我,会记得学步时被孤零零扔在28寸单车前杠的无助感,会记得我爸载着我的摩托车翻车那一瞬间他一个人跳离车子任由幼小的我被压在车下的恐惧,会记得父母吵架恨不得杀了对方时那恶狠狠的一眼。

       于是我的感情冷漠,没有寄托。我不相信男人的爱情,不相信家庭的守候,不喜欢孩子——他们的眼里会看到丑恶的成年人,并且复刻下这种模式继续重复。

       我理解费渡关于父母的心理创伤,所以我一度揣测写出他的P大也是这类人,内心的痛苦没有经历过没有思索过的人无论看多少同类质的作品,都不能领会到这种可怕的处于崩溃边缘又迟迟不让自己坠落的苦。

       一个作者最大的好处,大概就是能天降正义,天降一个救赎者。他能完美的贴合你的需要,将你缺失的那块补上,并成功引诱你勇敢地走出去,变成一个付出者,去交换感情。

       现实中,哪有什么救赎者。只是我们实在太痛苦,想找一支保质期长一些的麻醉针,顾不得它的副作用,甚至有人都顾不上症状是否合拍就给了自己一针,然后,是死亡还是找下一剂来继续麻痹直到死亡呢?

评论 ( 5 )
热度 ( 27 )

© 鱼香茄子煲 | Powered by LOFTER